您好,欢迎加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登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项目 > 高级讲习班
高级讲习班
2024年
时间:2024-12-30
来源:学会秘书处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承办的“2024年高级讲习班语言教学理论与国际中文教学研究为主题,于711日至15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学会秘书长宋永波,外研社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刘捷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

宋永波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总体上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强烈,日益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各国各地区中文教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部分国家中文教学资源缺乏、有的国家受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中文学习者人数减少等现实困难,还面临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突飞猛进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为此,应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宏观战略研究、教育体系研究、区域国别研究、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研究,以及学科理论、模式方法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适应事业发展形势需要,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

刘捷指出,国际中文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构建高水平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格局和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尤为重要。北外高度重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工作,成功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外研社重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资源建设和成果出版,搭建了具备立体化、本土化、数字化、多元化特点的国际中文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本次讲习班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希望借此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学术组织加强沟通交流,紧跟国际中文教育新形势,推动学术理论创新,促进学术成果转化,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和学科高质量发展。

本次讲习班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邀请了海内外语言教育和中文教育领域的19位专家学者,讲授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语言教学理念与前沿动态,开设教学工作坊与研究工作坊,与36名来自高校及语言教学机构的国际中文相关专业负责人及一线教师,共同探索中文教学法的创新与发展,共享前沿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一、阐释理论发展脉络,夯实教学研究基础

国内教学理论模块,授课专家从多角度阐释国内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研究趋势,对当下前沿教学理论融入国际中文课堂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学会会长钟英华教授从“表达驱动理论”的学理基础、演变及实践应用入手,细致而全面地论述了“表达驱动理论”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钟英华教授回顾了20世纪至21世纪学术界在二语习得领域的有益探索,以及部分教学法在理念与路径上与“表达驱动理论”的关联。并指出,语言习得的本质是满足语言使用者的表达需求,教学设计应以表达为牵引,驱动整个教学过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朱勇教授以《新时代汉语口语》系列教材为案例,细致探讨了“产出导向法(POA)”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科学落地,进而有效解决国际中文教学中学用分离问题,增强学生成段表达能力。此外,朱勇教授还分享了技术赋能与教材的创新应用,鼓励学员积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浙江大学王敏教授结合课堂实例,深入挖掘二语协同研究的理论根源,详述互动协同模型的基础概念,强调创造性模仿这一概念核心,以及互动、协同、语境三者之间的深层联系。王敏教授还分享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成果,以及“续论理论”的潜在应用和发展趋势,为学员指出了教学研究实践的新视角和新方向。

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梳理了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的整体脉络,从整体外语教育理念的目标观、语言观和教学观入手,细致探讨理念核心问题与具体实施路径,以及理论是如何解决教学中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方面的碎片化问题的。韩宝成教授强调,外语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探索实践研究方法,深化教学理论应用

教学理论探索模块,授课专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教学理论融入课堂实践与教学研究之方法,引导教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崔永华教授基于丰富的学术研究与教材编纂经验,全面勾勒了国际中文教学法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崔永华教授回顾了国际中文教学历经的几个重要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成就与后续影响,对比论述中外文教学理念及方法,生动讲述了在不同教学环境下应如何创新应用各类教学法,并进一步引介后方法时代的最新理论思潮,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这一教学理念进行释疑。

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教授通过生动的教学建模实例,介绍了国际中文教学建模的基础方法与重要意义,全面分析了教学建模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聚焦数字教学创新与教师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教学与研究建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拥抱数字技术,促进教学创新与个人职业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吴勇毅教授以《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例,展开了一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探讨。吴勇毅教授回顾了《大纲》的编写和修订历程,阐释了教学理念的深化过程及学习者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强调课程育人与素质养成的重要性,鼓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生态环境和条件,灵活选择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积极的学习情感。

复旦大学吴中伟教授基于”“关系,深入论述了任务型教学法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吴中伟教授详细阐释了的基本内涵,深入探讨了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法、如何判断是否使用了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如何设定任务大纲和语言大纲等关键问题,并强调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在用中学,并具体讲解了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如何真正确保学习效果、提升教学效率。

三、发掘海外教学前沿,延伸教学研究视角

海外教学理论模块,来自海外中文教学领域的授课专家基于丰富的海外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经验,与学员们分享了海外中文教学理论的前沿动态与最新探索。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储诚志教授介绍了“电写汉字时代”汉字教学的理论与模式,阐释了汉语书面交际能力在读与写、传与收、存与取、教与学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储诚志教授指出,通过电写转型,国际中文教育可以有效解决汉字难的问题,吸引更多学生深入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

美国肯扬学院白建华教授详述了“语言输入、输出理论”和“鹰架理论”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白建华教授强调以有意义的主题为载体,进行启发式输入,精讲多练,加强师生互动,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吸收能力和应用能力,并指出教师需要设计清晰的教学目标及可测性高的学习成果检测方案,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从领着走自然过渡到任我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中文基本功和外语教学理论素养,更要能将专业知识有效融入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我。

英国开放大学陈莉莉博士从“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法(CLIL)”出发,对国际中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总结。陈莉莉博士以C文化C文化理论为例,指出语言学习者不应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应引导其积极体验并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共同点,发挥跨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性和桥梁作用,形成独特的第三文化身份。

四、立足国际中文课堂,创新教学研究技术

教学实践探索模块,授课专家结合国际中文课堂教学案例,与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实践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技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宋飞教授阐释了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应如何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宋飞教授提出,作为教育从业者,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挖掘新技术应用潜力、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与使命,应该积极运用新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天津师范大学于泓珊博士结合来华留学生综合中文课教学视频,生动展现了“表达驱动理论”对于提升学生中文表达能力的核心作用。于泓珊博士建议,国际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文化素养训练,表达驱动,成果导向,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五、开展教研案例交流,落实理论照亮实践

此次讲习班专门设置了教学工作坊和研究工作坊,助力教师们深入理解教学理论基础、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拓宽研究视角、提升教研能力。

教学工作坊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鲁文霞博士、许诺博士、季薇副教授、万玉波博士进行课堂案例交流与教学经验分享。四位老师从POA的操作路径,即“驱动、促成、产出与评价”入手,讲解教学实例,为POA理论融入国际中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课堂实施路径和实验支撑。在此基础上,讲习班学员趁热打铁,展开热烈研讨,并分组进行教学设计展示。

展示环节由朱勇教授与北京语言大学苏英霞教授担任点评专家。苏英霞教授列举评析了国际中文课堂教学实例,详细讲解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以及新课讲练中教师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强调,教学目标应明确,课上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等,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研究工作坊的主题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选题与研究范式,共有四位学员代表作研究报告,由朱勇教授与北京语言大学闻亭教授担任点评专家。朱勇教授结合学员的研究报告,对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选题与研究范式进行了阐释,并以POA理论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例,讲解研究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思路等。闻亭教授在专业点评之余,热切鼓励一线教师携手共进——“在国际中文教学与研究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绝非孤军奋战。这条路上,必定是整个团队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有人专注于教学,有人热衷于研究,我们便可以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携手共进

本次讲习班是自2013年以来,学会首次尝试以小规模、长周期的形式举办高级讲习班,为更好地评估授课成效,了解学员反馈,并为后续讲习班形式和内容设计提供经验和借鉴,讲习班结束后即面向学员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6份,占全部学员的约72%。经调研,学员对本次讲习班的内容设计、专家团队、小班模式和会务保障给予了高度评价,以上四项平均分均在4.8分以上(满分5分)。学员普遍表示,本次讲习班有助于课堂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提升,表示在专家讲座与专家点评两个环节收获最大,并提出开设境内外教学设计比对比研究、汉字教学研究、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华文化研究等课程,以及提供真实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等意见建议。